近日,民間“手藝人”在網絡上獲得極大關注,一時間成為網絡熱點。先有74歲大爺用5000雙筷子搭出黃鶴樓,後有民間翻花大師展示十八般翻花技藝。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勞動人民雙手的精心耕耘下,便盛開出驚豔四方的文藝之花。一位位民間“手藝人”用他們的匠心營造書寫着一段段中華故事,用他們的不改初心守護着一縷縷中華精魂,用他們的守正創新演奏着一篇篇文化讚歌。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中華傳統文化歷經華夏千年的風霜洗禮,既在孔孟之道的綿延傳承中源遠流長,又在詩詞歌賦的起承轉合中歷久彌新,更在民間文化的耳口相傳中撥雲見日。這一切無不彰顯着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包容性,不僅駐留於廟堂之高、史書之冊,更流連於江湖之遠、家長裏短。
在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在創新理念、創新科技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民間文化將為鄉村振興注入歷史底藴,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弘揚傳統美德和社會正氣,激發鄉村文明的新氣象,傳揚鄉村文明的新精神,鍛造鄉村文明的新特色。通過一雙手、一個人或是一個地方,民間文化將以其獨特的存在形式和傳播方式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中堅力量。
在青海的瀾滄江畔,唐卡技藝繪就一條多彩脱貧致富路;在貴州丹寨萬達小鎮,琳琅滿目的苗族蠟染、皮紙、鳥籠等民間工藝品,激發了民間消費新極點;在四川省布拖縣,享負盛名的不僅是火把節上東方的狂歡,琳琅滿目的傳統銀飾、口弦也紛紛“出圈”。走過中國的大江南北,通過手藝人為代表的鄉賢能人的傳承和弘揚,民間文化不斷煥發着勃勃生機,不斷凸顯着地方和民族特色,民間文化成功轉化為地方產業發展優勢,跨越地域的限制、海拔的約束,續寫屬於自己的故事。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民間文化展現着蓬勃的生長力與創造力,網絡平台的傳遞、創意的迸發和激碰,讓鄉愁隨處可尋,讓山歌隨時聆聽,民間文化不再是櫥窗展示品,而是成為推陳出新的時代載體,成為人間煙火氣,徹底融入在尋常百姓的生活之中,更在新媒體的承載下不斷深植入百姓心中。民間文化不斷催化着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的提供着精神動力,讓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既接天線又接地氣,讓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真正為民所需、為民所願。
稿源:荊楚網
作者:毛浩然